創業故事 - 全國創新創業總會

最新文章

巫宣霆從醫美跨足健康醫學,堅持做有價值且具臨床安全性的醫療產品,並透過引進歐美先進技術、創新行銷策略與專業教育訓練,使沃醫學成為醫師臨床使用的首選品牌。他從雷射設備業務起家,到自創公司後爭取國際大廠代理權,歷經資金壓力與市場競爭,逐步建立專業口碑。沃醫學近年更成功引進乳房植入物,高度契合女性醫療與美感需求,打破國際品牌壟斷。公司目前跨足醫美、影像醫學、女性健康等領域,並持續朝自有產品與全球市場邁進,打造醫師、病患與企業三贏價值。

張家銘因身邊親友對健康需求提高,原本只想幫同事與家人找到好的保健品,卻意外促成大研生醫的誕生。他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尋找高濃度魚油原料並與全球最大魚油製造商KD Pharma合作,打造高品質產品。疫情期間,他堅持公益優先,免費捐贈保健品給醫護人員與確診者,展現企業承擔。隨著營運穩健成長,大研生醫於2024年啟動公開發行並布局國際併購。秉持「把每位消費者當家人」的理念,持續開發有科學實證的保健品,並獲得IFOS五星及IPRO品質獎等國際肯定,逐步成為健康產業的重要力量。

朱運鐵因看見中小企業無力負擔昂貴會計軟體,從自身需求出發投入研發,歷經產品失敗、資金耗盡與夥伴離開等重重挑戰,仍堅持深化產品技術,最終打造出AutoCount會計軟體,成功填補市場缺口。他以低價格策略切入市場,再藉千禧蟲危機中的OEM訂單奠定基礎,並持續推出更成熟的產品版本。面對人才流失,他與團隊重建技術架構,以差異化重新站穩市場。隨著馬來西亞GST上路、電子發票與雲端軟體需求增加,公司快速成長,2023年在馬來西亞創業板上市。如今朱運鐵持續布局東南亞市場,致力成為中小企業最可靠的軟體夥伴。

詹文雄從航太、金融跨入創投,再接掌面臨困境的新應材,展現跨領域整合與敏銳判斷力。他在面板產業衰退時勇於承擔,帶領公司轉向半導體先進製程材料市場,避開與國際大廠的正面競爭,以差異化策略開創新局。面對資金缺口與內部質疑,他靠耐心溝通、調整資本結構並大膽投資新廠,成功凝聚團隊與取得轉型資源。他更以「速度制勝」為核心,帶領團隊快速開發符合台積電高標準的材料,使新應材成為國內唯一與台積電共同開發黃光材料的企業。未來他將持續推進 3 奈米至 1.4 奈米等超先進製程材料技術,為臺灣半導體自主材料實力奠基。

謝茂山從宜蘭出發,憑藉長年累積的製造技術與敏銳的市場洞察,於2007年在越南創立亞洲義大利門板有限公司。創業初期因歐債危機影響,訂單停滯,他靠著變賣房產、家人抵押土地及承接在地家具加工艱難撐過低潮,直到成功切入美國櫥櫃市場後營運才逐漸穩定。他深知品質與交期對美國客戶的重要性,導入嚴格色差與標準化流程控制,以「創新卓越,成就客戶」為核心理念。在疫情期間提前部署「三就地」措施、俄烏戰爭時及早囤貨樺木,皆展現其前瞻判斷與快速應變能力。公司現已取得多項國際認證並躋身越南櫥櫃出口前十大,並從OEM邁向ODM,積極朝自有品牌發展,以提供「不只價格、還有價值」的產品為目標。

潘佳岳擁有多次創業經驗,最終看見父親在微生物發酵領域的研究成果蘊含巨大市場潛力,於是將其商品化,2007年成立晨暉生技。他以專注研發為核心,使公司開發出具有獨創性的發酵保健原料,其中紅麴產品更以不含Monacolin K的技術突破市場限制,成為唯一獲美國FDA NDI核准的紅麴食品。創業初期連續十年虧損,但憑藉持續研發與專注品質,最終獲民視娘家行銷團隊採用代工,成功打開市場並轉虧為盈。站穩腳步後,潘佳岳推動自有品牌 Dr. Bora,並在2023年透過與保瑞集團換股加入大型生醫集團,整合三方資源,加速國際布局,為公司邁向集團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