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全國創新創業總會
青創誌
不自我設限 擁抱藍海創造亮點|第45屆創業楷模 張祐銘 董事長|永捷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U-BEST INNOVATIVE TECHNOLOGY CO., LTD.  ....2022-12-07

年輕時就實踐創業理想的張祐銘,因緣際會下投入塑化產業,以創新思維與實驗精神,將傳統合成樹脂材料轉向高質化及差異化,搖身一變為高級汽車、家具、手機觸控面板的關鍵材料,帶領公司突破紅海市場困境,提升樹脂產業競爭力。


臺灣早期是知名PU(聚氨酯)合成皮王國,1980、1990年代曾高居全球領先地位,有不少赫赫有名的PU生產大廠,上曜即為其中一家上市公司。在偶然機緣下,張祐銘於2010年投資入主上曜,隔年收購上游原物料供應商永捷為子公司,打算在PU樹脂業一展身手。

其實這已經不是張祐銘第一次挑戰跨領域產業,大學畢業後,他就創業成立保險經紀公司,後來接觸了資訊休閒服務業,締造出臺灣與中國大陸一共開設40家連鎖店、年營業額新臺幣8億元的佳績;跨足房地產經營也做得有聲有色。張祐銘除了投資永捷,也親身投入經營,不斷以技術創新維繫公司的永續發展,帶領PU樹脂廠走向新的境界。

開發新材料 轉型高值化市場

1991年成立的永捷,以往經營模式是從美日大廠進口原料,經由配方生產合成樹脂,再供應給下游PU廠加工製作男女皮鞋或高檔運動鞋,但隨著臺灣鞋廠紛紛外移中國大陸,國內合成皮需求只剩基本盤,眼看客戶日漸流失,業績下滑,身為企業掌舵者的張祐銘毫不遲疑迎向改革,奠定公司追求突破與創新的基礎。

然而,樹脂製造廠向來歸類於傳統產業,員工心態保守,改變的過程比想像中困難許多。2019年,張祐銘將公司名稱從「永捷高分子工業」變更為「永捷創新科技」,勉勵員工創
新思考,集思廣益「樹脂還可以做什麼?」在既有PU合成樹脂的基礎下,調整新的營運定位,以奈米機能或環保為主的高值化產品為發展方向,著手開發TPU及PUR等新型材料,同時擴增電子、建材、油墨、布料及環保無毒性PU等產品線,大幅提升產品多元化的製造應用及開發能量,積極生產各類適性適用的樹脂產品。

「放棄現有的紅海,轉進新的藍海;去開發從來沒有人經營的市場及領域,再做大、做好。」張祐銘為公司轉型下了註解。或許一般消費者對於「永捷」感到陌生,但轉型這幾年來,市面上採用永捷研發生產樹脂製作的PU產品日益廣泛,像是家中必備的沙發、露營帳篷、嬰兒車,連高檔車款也導入環保樹脂製作的椅墊,其應用遍布於日常環境中,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


跨域創新 研發關鍵性材料

除了固守合成樹脂本業,張祐銘更帶領公司「斜槓」研發先進的折疊手機螢幕關鍵材料。張祐銘指出,目前只有韓國三星電子開發出可撓式OLED,面板表面需要很硬的防刮膜層,且要能夠彎折,必須同時滿足「極硬」又「極軟」的條件;而三星技術源自日本,成本居高不下,永捷承自工研院技轉後深入研發,從樹脂原料到配方均自主調配,獨占技術與價格優勢,目前正和多家手機品牌大廠做量產前測試,可望替代三星手機用膜,在1-2年內開花結果。

永捷也成功開發出半導體供應鏈會用到的樹脂塗料,預計不久的將來就能拿到訂單。「許多人想像不到樹脂也能做成高科技材料,我們竟然研發出來了。」張祐銘興奮地說,這也成為他另一項傲人實績。

永捷目前有60名員工,研發人員就占了三分之一,同時透過與崑山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的產學合作,更跨海與德國研發中心合作引入新的研發能量。張祐銘強調,「樹脂產業變化快速,不過幾年,永捷的客戶幾乎全部換了一輪,也督促我們要不斷開發新產品,尋找及培養新客戶,維持企業活力。」


做別人做不出來的 建立差異化

永捷以「做別人做不出來的、不拚量」的差異化策略,毛利率一路從5%、10%不斷成長,最高時曾達到20、30%;年營收也從轉型前的3億元增加至5億元。永捷主要客戶多為臺灣廠商,近年在不少老客戶遷廠或凋零的情勢中,仍能維持如此亮眼表現,實屬不易。

「企業要永續經營,除了創新,還必須腳踏實地經營品牌,特別是樹脂產品多半涉及商業機密,一定要做好客戶服務、穩定供貨,才能一點一滴地累積客戶的信任。」張祐銘強調。

秉持不設限的精神,不斷追求創新突破,從而走出一幅迥然不同的風景,張祐銘心中擘劃,希望帶領永捷從傳產順利切入電子供應鏈,持續創新優化產品,翻轉傳統樹脂的出路,打開更多機會之門。


中華民國全國創新創業總會    PageRank

本會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150號12樓[地圖] 電話: (02) 2332-8558 傳真: (02) 2337-5152
12F., No.150, Sec. 1, Heping W. Rd.,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00,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