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全國創新創業總會
青創誌
以無我之心 行有為之事 - 專訪青創總會會務顧問 安信商務法律事務所 林麗珍所長  ....2013-09-14
「一個水泥匠會因經驗、熟練度而影響砌牆的外觀及時間,但怎麼做都不會跳脫工作的本質,如果一個律師只會引述六法全書條文,不懂得挑戰法律權威、挑戰自己,在衝突中找到機會,創造贏的空間,突顯律師的價值,那你就只能當一個水泥匠了。」林麗珍啟蒙恩師蔡中曾律師的一席話,讓她一生受用無窮。


人窮心不窮 闖出精采人生


林麗珍生長於高雄楠梓地區的清寒家庭,而六、七零年代的台灣,民生經濟普遍窘迫,多數人國中畢業後就不再升學,父母也都希望小孩能在楠梓加工出口區找份穩定的工作,讓自己生活溫飽外,也可以分擔家計。林麗珍在4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妹妹因家庭窮困無力撫養,在1歲時就被送給別人養育,姐姐在國中畢業後也開始工作,「我比較幸運,家人讓我繼續求學。」

「父親是肺結核病患者,據我記憶所及,他沒有工作過,都是由母親身兼多職維持家計。」儘管生活困苦,但父親對小孩管教的嚴厲程度卻絲毫未減,「他堅信我是家裡最聰明的孩子,所以對我期望最高,管教也最嚴。」林麗珍在還沒上小學前,就以完全自學的方式,學會九九乘法表以及其他國小三、四年級的教材內容,「從小家裡就只有我一個人被逼著念書,只要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被處罰,還記得國小三年級,我開心拿著第1名的成績單回家時,父親竟然給第32名的姊姊1元做獎勵,我反而挨了3個板子,當時很不服氣問他:『為什麼第1名還要被處罰?』『因為妳分數退步了,但姊姊的名次進步了一名。』」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林麗珍認真求學,也培養出獨立自主、積極主動、務實嚴謹的為人處事態度。

誓為無私無畏的正義鬥士

「法律並不是我的人生選項,因為大舅覺得我有辯論、朗讀的能力,加上中文成績優異,便鼓勵我讀法律,畢業後當個法官,法院工作比較穩定,也較受人尊重,還能扶助弱小、主持社會正義….」

為了分攤家計,林麗珍選擇就讀中興大學法律系夜間部,白天則在法律事務所半工半讀,處理一些強制執行、遞狀、查封等基礎工作。「其實在接觸法律工作不久後,我就開始對台灣的司法環境感到有點失望。」林麗珍說,1970、1980年間,司法官及律師的錄取率極低,且司法人員多自立法委員、法院書記官、學校教授、軍法體系中遴選沿用,並採檢核的方式取得執照,跟現在的司法環境是完全不同的,「工讀期間我看到一些司法界較不為人知的一面,不禁捫心自問,『如果將來畢業後就是做這樣的工作,我願意嗎?』當時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認為如果擔任律師卻無法捍衛法律的理想與尊嚴,那就失去作為一個律師的意義與價值,但在法院工作,每個月都必須處理近100件案量,「單憑一己之力絕對無法深入了解案件的來龍去脈,那人民的生命、財產、自由又怎麼能得到應有的保障呢?」林麗珍自覺在當時法令制度的框架下,她沒有信心能做好,因此大學畢業後,她選擇當一個法律界的逃兵,進入宏碁電腦擔任企劃。

思前想後 不如放手一搏

一年後,母親希望林麗珍能學以致用,家人也紛紛主動協助她釐清志向找尋適合她的路,「阿姨的女兒在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經理,她告訴我:『不是所有的法律服務都要去法院打官司,也可以接觸到一些企業經營及國際實務。』」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期望,林麗珍決定試試,並在親戚友人的協助下取得推薦信, 順利進入「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正式展開她的律師生涯。

「常在」由蔡六乘律師及蔡中曾律師父子創辦,且事務所都是台大、東吳畢業的高材生,林麗珍自認學、經歷都不如人,也清楚知道自己沒有挑案子的本錢,只能任勞任怨地處理所有分派的案件,因此她總是認真勤懇地專注於自己份內的工作,並虛心向別人學習、樂觀面對所有磨練,「在國際型事務所跟客戶往來的書信都需要經過主管核示,以前我寫的英文信送進主管室簽核後,總是一份變兩份,原件被紅筆畫上一槓,旁邊卻多了2個刺眼的字-『重擬』,另一份則是主管寫上的法律意見。」此舉反而激發出她強烈的企圖心,並將被主管退回的信件分門別類歸檔,一有時間就反覆比對兩者的差異,之後只要是相同性質的案件,她絕對不讓主管有退件重擬的機會, 「事在人為, 有時候不是你會不會,而是你願不願意、有沒有心學。」林麗珍一路用心學習、鍥而不捨的拚勁老闆全看在眼裡,也因此獲得處理「馬特拉」案件的機會,讓她一時聲名大噪。

創業純屬意外 但成功的感覺真不賴

法律事務所通常都建立透過長期考核,讓律師晉升為合夥人的機制,在「常在」任職10年後, 林麗珍第一次接受評核, 卻因成績十分兩極喪失晉升合夥人的機會;於是她自行提出與其他合夥人共事,讓每位合夥人都能充分認識她,如果沒辦法通過第二次考核,則請事務所允許她到其他單位發展的建議。

儘管林麗珍已經用盡全力,但結果還是不盡人意,因此她於1995年轉進「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眾達」是美國前五大法律事務所,當時在台灣只是一個8名律師編制的小規模事務所,且多為外國律師,「台灣本地的法律服務一直沒辦法發展起來,在黃日燦律師的充分授權與協助下,讓我能夠專心打造本土的法律服務團隊。」

林麗珍說, 由於「眾達」是美國的法律事務所,所有收入都必須匯回美國後再進行分紅, 在中、美兩國未享有互免所得稅協定時, 都必須面臨雙重課稅的問題, 「當時美國總公司將分紅撥款給我前就已經先扣38.9%的稅額,在台灣我還得再被課一次稅,真的是吃不消!」

林麗珍在取得黃日燦律師的諒解後, 選擇離開「眾達」,與建業法律事務所合署辦公,再順應當時會計師事務所併購律師事務所的趨勢,與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合組法律事務所。然而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就在事務所成立前夕, 為避免球員兼裁判的情況發生,美國頒布一紙行政命令,明定會計師事務所不得兼營出具會計或財務查核報告的法律相關業務。合作計畫就此打住,「安信商務法律事務所」也應運而生。

堅定自律 放下自我成就他人

林麗珍說,創業前在其他企業磨練學習時,只要專注培養自己的核心專業能力、扮演好分工的角色即可;但創業後,除了精進專業外,更須加強包括財務、人資、後勤制度等企業運作及經營管理的知識與能力,「人才培養是一門大學問,如何將單兵英雄組成小團隊,從中挑選種子教師發展成大團隊,再由過去的服務經驗中,因地、因時、因人制宜,逐步建立適合自身企業的制度。」則成為林麗珍創業後的最大挑戰。
為落實人才培訓, 除了訓練型的簡易案件外,林麗珍皆要求2位以上律師共同承辦,「所有案件在每個月的業務會報上, 由資歷較淺的律師做報告,我就可以馬上知道團隊的運作情況,從中得知與資深律師間的配合有沒有問題,學習是否有具體成效。」

「身為律師應該具備『無我』的特質, 要有因人、事、時、地、物不同,而給予不同評價的能力,要像個演員般走入他人的情境,設身處地理解當事人,設想對方的感受。想促成一件交易或讓案件圓滿順利達標,一定要了解對方思維及原因,才能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建議方案。」林麗珍說,一個好的律師一定要能跳脫法律的框架,勇於接受挑戰,了解客戶的情境及處境,從夾縫中創造機會,以「無我」為前提,捨棄個人利益,為顧客創造最大的利益,才能成為一位傑出的律師,「任何客戶來諮詢洽談,我從未給過『不可能』的答覆。」

營造衝突感 凝聚創造力

執業30年來,林麗珍經手的企業購併案已將近400件,也接觸過無數產業,「企業經營就像開車,每個十字路口都是一個抉擇,每個抉擇都會影響企業階段性的發展及成果,在駕駛座上掌舵的經營者,就是企業的靈魂人物。」創業時所擁有的優勢,可能因產業變遷或競爭者的崛起,而產生新的挑戰,「一個企業的興衰,通常瓶頸不是專業,而是經營者無法褪下光環,要懂得與團隊分享光環與利得,舞台才可以做大。」她強調,經營者除具備階段性的眼光及願景之外,還須懂得如何整合並善用團隊能量,群策群力開創新格局,才能永續經營。

但法律本身就是充斥不同意見的行業,如何掌握更多不同意見、精準化解衝突,這些都是林麗珍無時無刻思索著的問題,「在事務所每星期開一次簡短的會議,由負責律師蒐集最新的判決及刊物、論文,說明當前法律的主流觀點,在遇到法院判決、法條都不利當事人的案例時,便可參考運用。」林麗珍利用這種方式讓所有律師吸收新知,也可傾聽不同意見,從中汲取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精華,「過程中經常有爭鋒相對的情形發生,但只要會議時間一到,爭論就必須停止,未來有類似案例時再一併提出討論;法律人通常比較主觀,有爭執是常態,但我要求對事不對人。」

兩岸合作再進化 攜手走向全球

近年中國經濟崛起,讓台灣企業過去賴以成功的發展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戰,林麗珍以她豐富的企業併購及商務仲裁經驗,提出一些緊密結合兩岸經貿合作的建議。

現今中國製造業的技術、人才皆已發展成熟,台商過去以中國製造為核心發展的局勢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此時要跳脫中國、台灣的企業文化,將台灣思維作為基礎,以中國模式經營。此外,中國內需市場龐大,出口導向轉為進口導向,消費力驚人,商機無限,除了製造業外,其他產業應儘速積極布局。」台灣擁有具備國際觀的管理人才,就消費性產業而言仍保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切入中國內需消費市場,利用中國市場找到適當的合作夥伴,創立品牌,複製台灣經驗,做更有效的加值行銷,發展還是有機會的。」

林麗珍說, 「兩岸經貿合作不一定要到中國發展,近年中國資金大量流入國際也是不可忽視的趨勢,台灣本地市場可積極創造競爭優勢,吸引陸資合作,將已發展的觀光服務、生物醫療、金融服務、研發管理等產業做得更好,不僅可以帶動就業,還可以將人才留在台灣。」

中國資金雖大量流向國際,由於失敗的併購案例不勝枚舉,中國也正以宏觀調控朝向「軟著陸」發展, 「台灣在海外購併已經有20、30年的豐富經驗,優質產業可與中國的資金、市場結合走向全球。加上大陸常有一些國際情結無法突破產業發展,可藉此作為利基點,整合所須的國際資源,再與中國合作發展,尋求雙贏。」對於台灣的未來,林麗珍保持樂觀態度,「只要積極尋求機會找出路,不怕未來沒有發展。」

林麗珍因投資台灣空運國際物流集團,也由顧問角色轉換為執行者,她相當珍惜在企業中學習的每一個機會,快樂與團隊一起成長。她堅信人才是企業、國家前進的動力,未來除了持續向各界高手學習外,也將積極透過學校或公益講座分享經驗,期許自己能夠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人才要如何速成?我想無私分享最有效,台灣教育缺乏實務經驗教育,施振榮先生常說,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前人走過的路,不管成功或失敗,都是難能可貴的學習與體驗。」

..青創會訊102年第三季刊載(文/楊雅婷)
中華民國全國創新創業總會    PageRank

本會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150號12樓[地圖] 電話: (02) 2332-8558 傳真: (02) 2337-5152
12F., No.150, Sec. 1, Heping W. Rd.,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00, Taiwan (R.O.C.)